石门县:三个强化 做好“四好农村路”文章
石门县交通运输局从县域实际和群众需求出发,不断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约6000公里,农村公路桥梁560余座,331个建制村已全部通硬化路、镇村通客车率达100%,基本形成了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支撑、村道全覆盖的农村公路网,打通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强化资金保障,以最大力度抓建设。石门县域面积广阔,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繁重,更需要源源不断的建设资金保障。一是持续强化财政投入。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3年来共争取资金1.9亿元;建立县财政稳定投入机制,每年投入交通建设资金1亿元以上。“十三五”以来,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共投入20亿元,完成农村道路建设1983公里,窄路加宽667公里,实施危桥改造95座,生命防护工程2230公里。二是大力拓宽筹资渠道。坚持资源整合与多方投入相结合,“十三五”以来,每年整合相关资金1.2亿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创新筹资方式,鼓励社会投资,倡导谁受益,谁出资。通过受益企业、沿线村民出资、捐资,解决建设资金缺口。仅湘佳农牧去年就出资150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多元化的筹资机制正日趋完善。三是从严监管资金使用。严格执行交通、财政、审计部门资金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严格实施绩效考评,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发挥最大效益。通过严格的监管,农村公路安全通行能力得到提升,农村公路事故率及死亡率显著降低。
强化多方联动,以最大力度抓管养。农村公路建好是基础,管好是保障。一是在机制上不断完善。为防止出现农村公路“一年修、两年烂、三年断”的现象,相继出台了《石门县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石门县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石门县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等系列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制度和考评办法。二是在责任上层层压实。实行县域路长制,县长担任总路长,设立县、乡、村三级路长,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探索建立县有路政员、镇有监督员、村有护路员的路政管理体系,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级管养、社会参与”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三是在管理上持续发力。针对点多、线长、面广、管养工作复杂的农村公路现状,实行“乡镇每月巡查、行业每季考核、全年综合考评”的管理养护考评制度,将养护成效与拨付养护资金挂钩,同时加强日常巡查,每年组织开展公路技术等级状况评定,制定爱路护路乡规民约、村规民约,走出了一条农村公路管理保护新路子。2021年来,县财政每年统筹安排1015万元作为农村公路养护补助资金,全面提升农村公路养护水平。通过多措并举、齐抓共管,一条条乡镇示范路、党员先锋路、志愿服务路、爱心共管路全面形成,打造了“畅安舒美”出行环境。
强化交通惠民,以最大力度抓发展。在抓好建设和养护管理的基础上,按照“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思路,推动客运、物流、快递、供销、电商、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加速提升运营服务保障能力,着力将农村公路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一是打造民生保障“安全路”。大力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开展农村公路隐患治理和路域环境整治,重点对过村路段排水治理、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彻底解决“脏、乱、差”现象,实现交通沿线环境提升、生态优美、净化亮化、整齐有序的整治目标。二是打造富民强县“产业路”。调整农村公路建设重点,将新建项目全面向产业聚集区倾斜,仅2022年,全县围绕柑橘、茶叶集中产区和正大、湘佳土鸡生猪养殖项目,就实施危桥改造13座,新建产业路54公里。三是打造生态靓丽“旅游路”。为提升道路形象,服务旅游发展,满足群众旅游需求,重点打造了仙阳湖湿地公园、薛家村旅游公路等旅游线路,成为全县群众又一好去处。四是打造客货运输“便捷路”。推进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运行线路,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了“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人、车、路一体化协调发展”,助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交通强国的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新时代的石门交通人,不忘初心,将锚定建设湘鄂边区交通要地的奋斗目标,牢记使命,抢抓机遇,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石门贡献交通力量。
三圣乡山羊冲村环村公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