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城区交通运输局:工作队助农增收 “小红薯”打通致富路
“我们家的红薯粉没有添加任何东西,红薯是自己种的,红薯粉是自己手工做的,黄队长每次一买就是几十斤,今年已经买了300多斤了!”4月25日,鼎城区草坪镇教门冲村脱贫户李有才一边制作红薯粉,一边和前来购买红薯粉的村民拉着家常。
李有才口中的黄队长,就是鼎城区驻教门冲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黄用文。自去年进驻教门冲村以来,他经常带领工作队队员到李有才家走访。看到李有才做的红薯粉好吃,质量放心,工作队为他争取到5万元贴息贷款,帮助他把红薯粉做大。他还当起了义务推销员,在鼎城区交通局工作群里、战友群、物业群、朋友圈,帮助推广“才哥红薯粉”。红薯粉卖得多,挣的钱自然也多,这让李有才浑身都来劲,病情也好了很多。利用红薯粉的剩余皮渣,夫妻俩养了100多只土鸡,儿子上班一个月有5000多元工资,一家人的生活如同芝麻开花。
李有才夫妇正在包装红薯粉
人到中年 病来如山倒
李有才是鼎城区草坪镇教门冲村三组村民。看起来高高大大的他,其实是个身患重病的人。10多年前,他患有甲亢,经过治疗后变成了甲减,甲减又引发多种并发症,不仅出现行动迟缓、言语缓慢等问题,心脏、消化、骨骼肌肉、神经、血液等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过段时间就要去医院住院,还要输血。为了治病,前后已花去医药费10多万元。加上孩子的学费,不仅耗光了家底,还欠下不少外债。
好在爱人刘丽红能干,每天早出晚归,在田间辛勤劳作,艰难支撑着这个家。她一个人种了一亩水稻,两亩荸荠,三亩红薯,打理着10多亩杉树林,喂了几十只鸡鸭,一年忙到头,挣个几千元钱,常常住一次院就花光了。
面对爱人和孩子,李有才经常自责,是自己拖累了这个家,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面对现实,刘丽红从不抱怨,她经常开导丈夫:我们有勤劳的双手,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有信心,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
爱心帮扶 重拾生活信心
终于,李有才一家迎来了希望。2015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动员令,吹响了向贫困全面宣战的总号角。李有才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了早日实现脱贫,当地政府为他争取到3000元危房改造资金,向民政部门争取到临时救助,定期到他家走访慰问,帮助他们想办法提高经济收入。闲聊中,村党支部书记李辉发现刘丽红来自安化,从小吃妈妈手工做的红薯粉长大,熟悉手工红薯粉的制作过程,便鼓励她在家制作纯手工红薯粉,用自己的手艺缓解家庭生活困难。
销路在哪?能赚钱吗?再说两口子从来没做过生意,亏本了怎么办?李有才起初很犹豫。李辉主动联系上村里的农家乐,帮忙代卖红薯粉。不出几天,订单来了,大家都反映李有才的手工红薯粉好吃:不用泡水,直接下到锅里,不糊汤,软硬适中,还有浓浓的红薯香味。从此,“才哥手工红薯粉”的名气传开了。当年,由于红薯粉生产的量不多,李有才又从岳母家运来200斤红薯粉,结果仍然供不应求。2016年,依靠红薯粉,两人收入突破一万元,顺利脱了贫。
红薯加工 走上致富路
教门冲村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特别适宜红薯生长。红薯每亩产量可达3000斤左右,具有适应性广、易于管理、加工转化后效益增值大等特点,但红薯粉制作工序繁杂,需要历经清洗磨打、沉淀分离、晾晒、加温成型、冰冻、自然风干等程序,夫妻俩一天从早忙到晚,只能做20多斤红薯粉。尽管生产效率不高,但只要有订单,夫妻俩还是很开心,里里外外忙个不停。
现在是红薯播种季节,李有才去年留的种薯很多都坏了,他只好又到岳母家去借。“本地种的红薯淀粉含量不高,做出的红薯粉质量不行,必须要岳母家的那种种薯,生产的红薯粉才好吃。”李有才介绍。
“红薯全身都是宝,既可以制作粉条,也可以加工成薯片、薯干等,薯藤、薯渣还可以用来喂猪喂鱼……”刘丽红说得津津有味。
2021年5月,鼎城区乡村振兴工作入驻教门冲村,鼎城区交通局为组长单位,当年,一条2.1公里的高标准沥青路面建成,这条路刚好经过李有才的家门口。2021年11月,新的工作队长黄用文来到教门冲村,第一个走访李有才家,看到夫妻俩勤劳的身影,工作队为他争取到5万元贴息贷款,并继续帮助销售红薯粉,帮助他们做大红薯粉产业。
有了资金支持,有了销售渠道,刘丽红心中的阴霾烟消云散,她将屋前屋后收拾得井井有条,在庭院里种上了花草,打理得像花园,傍晚时分,夫妻俩还跳起了广场舞。
今年,夫妻俩喂养了100多只鸡,几十只鸭,院子里,刚孵出来的小鸡在鸡妈妈的带领下啄着食,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儿子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收入比以前高了许多,预计今年一家人的年收入可以突破8万元。
“有了规模,我想发动周边邻里种红薯,供给红薯原料,我就一心一意搞加工。如果红薯粉好销,还可以搞直播带货。”李有才的话,拓宽了工作队乡村振兴的思路。
“只要你有想法,我们工作队一定支持,帮助你把红薯粉产业做大做强!”黄用文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