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的人生一瞥
“姥姥过来,和我一起玩,你昨天不是说要带我看小鸡的吗?”,四岁的小侄子扯着外公的衣角,扑闪着软萌萌的大眼睛,奶声奶气地撒娇着……时光匆匆,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如今已成慈眉善目、含饴弄孙的耄耋老人。儿时,最喜欢侧坐外公膝旁,听他讲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一桩桩,一件件,质朴无华,记录着过往种种,也反映着时代嬗变。
外公1岁失恃,8岁去别人家当长工,只为有口吃的。一家八个兄弟姐妹蜗居在不到10平米的茅草棚中,每逢天下大雨,屋外泥泞满地,屋内茅草浸湿,雨水滴答,全家只得裹着湿棉被从天黑熬到天亮,那时的他想,如果有个不漏雨的屋该多好。物质匮乏,一穷二白,是那个时代的整体面貌……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贫穷”的痛感充斥着方方面面,国家穷,百姓穷,经济穷,教育穷,文化穷……自那时起,“拔穷根”、“摘穷帽”成了全国人民的最大心愿。
儿时,和妈妈去外公家,不管晴天还是雨天,我都要穿着高高的雨靴,然后另外备一双鞋子。因为晴天时,细沙似的灰很多,每次走在去外公家的那条路,我的新衣服鞋子总要被弄脏,让我时常难受,可惜了妈妈新买的衣裳。雨天更不用说,有时候高雨靴上粘着的泥巴让我寸步难行,偶尔还会陷在泥坑里面,需要妈妈帮忙我才能抬起脚。爸爸以前有台拉风的摩托车,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他载着我和妈妈去外公家,回家时正值下雨,爸爸的车直接陷入泥地,任凭油门如何使劲也上不来,无奈最终喊了好几个大汉才拉上来。那时的我想,有条水泥路该多好呀!
“要致富先修路”,道路畅达才能人马欢畅。随着国家的发展,“交通强国”、“交通强省”、“交通强市”、“交通强县”的号角一遍遍吹响在大江南北,一条条大路像流动的丝带穿梭在平原山区,我小小的愿望也得以实现了。外公家门前那条路也在县政府和交通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得以修缮,如今成了省道荆八公路。外公家所在的“荆八线”三岔河路段起自梅家洲村,止于黄狮嘴村,全长 12公里,路基宽 8 米,路面宽 7米,是一条沥青混凝土路。
道路建成后,新能源公交车穿梭其间,群众畅快出行,乡里的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也能送往县城甚至省内其他地方。更值得一提的是,荆八线的修建,带动了沿线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兴起了以玖源景区为代表的旅游胜地,形成了集梅的文化品鉴、美丽乡村体验、田园农事参与、精品民宿感知等为一体的乡村慢生态旅游景观走廊,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外公时常驻足村头,不禁感叹,“现在国家发展好了,看不到以前的土砖房了,看不到泥巴地了,再也不用挨饿了,还是蛮好的!”
荆八公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