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门口那条路——上山之路
太阳山,古称阳山,又名梁山,是武陵山脉向东延伸的余脉。主峰在常德城北,海拔568米,常德人称之为“靠背”。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常德府·山川》载:“梁山,在武陵县北三十几里处,旧名阳山。后汉初,梁松讨五溪蛮尝经此,因名。”可见,太阳山是现代人的称谓。
太阳山并非寂寂无名之山,不仅风光秀美,还是佛、道圣地,曾经庙宇众多,烟香缭绕,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迹。宋代诗人周必大游太阳山,写下“秦人溪畔汉人山,万木参天六月寒,写向汤休诗集里,老僧要作画图看”,太阳山文化之丰厚、林木之盛茂、景色之华美从诗中汩汩流溢出来。
上太阳山,通常走两条路:一条在花山村,山的西北面,村中有盘山公路到达山顶。这条盘山路有50多年历史,很长时间里,它是位居太阳山主峰的常德电视转播台唯一的物资运输通道。近些年,兴起登山热,每到周末,爱好运动的城里人蜂拥而至,这条路变得热闹喧哗。
另一条在我的老家梁山村,山的东南脚下。从梁山村仰望太阳山,在郁郁密林中,靠近山顶普光寺的地方,有一块花白岩石露出来,呈不规则的圆形,据说是太阳神的脸。
梁山村3组的老组长德成叔常给来村里游玩的人解说,问看明白了没有?那是太阳神的眼睛,那是鼻子,那是嘴巴,还有“左眼为日,右眼为月”等等,不厌其烦。
如果以太阳神的视角向下看,梁山村被山峦半拥着,平静、安详地从山脚往外展开。绿色的田野平整清新,间杂着白墙青瓦或红瓦的民居,间杂着大大小小的蓝色湖塘,两三白鹭在低空飞翔。目光的尽处是波光粼粼的柳叶湖。
梁山村的这条上山公路比较新,叫肖大路(即肖伍铺和大龙站,原均为镇,被裁撤后分别并入双桥坪镇和白鹤山镇),建成于2018年。指路牌立在村口,往下通向肖伍铺,往上1公里接上太阳山环山公路,形成一个三岔口,右转通向大龙站,左转上山。
一条6米宽的黑色道路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层层叠叠,蜿蜒上行,在山顶与盘山公路交汇。相比从花山村上山,这条路要平缓一些,没有那么多急弯陡坡。当然,登山的挑战性也要弱一点。
说到肖大路,可以看作是连接肖伍铺到和大龙站的一条复线,因为这两个地方一直有路连接,在古代就有。
铺和站,大多是古代交通驿站的称谓。比如元朝,疆域辽阔,驿路四通八达,每隔百里左右,就设有驿站,骑马一天可达。驿站与驿站之间,十里、二十里不等设置急递铺,负责紧急公文的传递。
今人应国斌所著《善卷邑里》写到大龙站:“此处古代为交通要道,自明洪武起设大龙驿……驿侧还有富丽堂皇的驿馆。因这里山清水秀,曾为明朝荣庄王府的御花园。”
肖伍铺则属于急递铺一类。这一带,从柳叶湖往太阳山方向,沿途还有三十里铺、五十里铺之类的地名,都是这种急递铺的遗存。
新中国成立后,这条古驿道被改成公路,纳入县道网,成为028县道的一段。新建肖大路不仅丰富了肖伍铺和大龙站的交通联络,更重要的是把梁山村绕进来,使其不再孤悬于太阳山脚下。
可以说,肖大路的建设解决了梁山村人期盼多年的上山问题,让梁山村和一山之隔的花山村一样,成为太阳山环山路网的重要节点。
以前,也不是不能上山。一代一代梁山人在山里砍柴、打猎、采果子,走出了很多野路,其中就有通达山顶的,只是很难走,全靠两条腿。现在公路直达山顶,正如德成叔念叨的:得其所愿!得其所愿!
德成叔讲“得其所愿”,颇有深意。文章开头提及梁山之名的由来,引用宋人所言:“后汉初,梁松讨五溪蛮尝经此,因名。”
东汉初,沅水中上游的少数民族反抗朝廷,史称“五溪蛮”暴动。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亲率4万大军从常德逆沅水而上讨伐,结果兵败身亡。成语“马革裹尸”即来源于此事。光武帝刘秀又派驸马任虎贲中郎将梁松来常德,通过让步和谈判平息了暴动。随后,梁松“留镇武陵”,做了很多有益的事,如将当时武陵郡的治所从湘西沅陵迁到常德,并加固修筑了城池。常德人民为纪念他,将太阳山改名为“梁山”,在山上筑“梁松庙”对其祀奉(文革中被毁)。
在德成叔看来,梁山村人是千百年来太阳山的正宗原居民,都是梁松的后人。当然,这个有待考证。
肖大路的修通,加上之前建设的从环湖路到梁山村的道路,以及环村路网,让梁山村近些年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
村里有了农家餐馆,有了快递点。老人买了小三轮,方便赶肖伍铺和大龙站的集市。勤于劳作的人家在山上种植大片果树,一到收果季节,外地来的货车停满了村道。德成叔的儿子不想出去打工了,准备在村里开一家民宿。
从外面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一些人觉得花山那边太挤太闹,转到梁山这边来登山,沿途可在废弃的林场工区、盘古广场停留稍许,怀古叹今;也可在半途进入密林深处,从千步梯直上山顶步道。天气晴朗的时候,一对对新人们来拍婚纱照,“远村倚青山,相看两不厌”,总要拍到太阳下山才回去。村口“肖大路”指示牌的那几十亩稻田被打整成滑翔伞降落地,滑翔伞从山顶滑下,随风飘荡,山窝里响起一阵阵欢呼、惊叫声。
德成叔呢,在编修族谱。他的想法很多,想借这次修谱的机会,好好发掘梁山村最早的源头,想找出那些来过梁山的名人与梁山村的关联。比如,谪贬于常德、任朗州司马的唐朝诗人刘禹锡曾六上梁山,留有诗作《阳山庙观赛神》。那么,他是从哪条路上山?有没有可能是梁山村呢?
还有,东晋时梁山南麓建有白鹿寺,禅宗创始人六祖慧能曾在此寺呆过三年,他留下过什么痕迹?出生于柳叶湖畔的明代兵部尚书杨嗣昌曾多次登临梁山,留下了《游梁山记》,文中提及的那些山中地名现在在哪里?清代著名的高僧、画家髡残在其《僧归图》题诗,有“得傍梁山住”之句,可知其家在梁山脚下,具体在哪个位置?
德成叔告诉我,之所以梁山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象一个宝库,是因为梁山自古以来都不是荒僻、隔绝之地,一直和外界交通相连,往来密切。他找到一则资料可以说明:
据郭沫若先生对著名楚文物《鄂君启节》的考证,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兄弟鄂君的庞大船队曾航抵沅水沿岸,经柳叶湖水域,到达梁山下进行贸易。从柳叶湖周边发掘的众多楚墓群和楚文化遗址看,柳叶湖畔至梁山山下一带土地肥美,是楚人大量集居的一个中心地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