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门前的那条路-林夹公路
自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离开老家二十多年了,期间鲜有回去,因工作关系间或偶尔经过,也没太长时间停驻。留在记忆深处的还是门口的那条公路,几经寒暑、多少春秋,承载着几代人、沿途百姓的期盼和梦想,5年前终于破茧化蝶,从几十年前的“羊肠”、泥灰、砂石路变为一条宽阔、干净、整洁、舒适、安全的沥青路。
家乡在石门县二都乡高桥村,皇城脚下的边缘地带,紧邻临澧县杉板乡。门前的路穿村而过,连接两县,也是沿线村民到乡进县的唯一公路。该路初建于上世纪50年代,原先是“羊肠”,宽一米有余。听老人说,解放后政府逐年进行了加宽改造,至70年带中期已有6、7米宽、砂石路,可通行一般的货车、半挂车。
孩提时代,这条路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路两旁以高大的椿树为多,间杂樟树或其他乔木;路堤边坡是灌木丛,坡面长满青草和不知名的野藤,春天满坡野花,煞是好看。旁边是小溪沟,清澈见底,小鱼儿很多,一到雨天,腾水乱跃。我和村里的小伙伴常来钩春芽,春芽炒蛋是一门很好吃的香菜,在当时缺肉少油的年代,能改善生活,现在也能吃到,倒觉得没过去的香味了。路边的椿树貌似无人管,任你随意钩,不像现在。春天雨水多,3、4月间特别是雨后几天,坡面草丛里到处是“地舔皮尔”(地木耳),捡上半撮箕,回去清除杂草、洗净,炒蛋或干炒青辣椒,那可是美味。春天一来,那是游艺场。那时车少,路上几乎没车,两旁还没有电线杆,放风筝的、打“沙包”的、追逐的…..,三五成群,一伙一伙。最记放学后,奶奶就喊到,快邀伴去路上采点春芽、地沫儿,晚上饭桌上便多了一道美味佳肴。
路通往石门县城,要跨越村口的小溪,小溪20-30米宽,溪水平时不是太深,溪上有座2孔跨径的石孔桥,俗称高桥,我想这大概是“高桥村”的由来吧,没去考证,不知建于何年代,听父亲说大概70年代前建成。1982年夏,连续雨天小溪发大洪水,夜里桥被洪水冲垮,唯一的交通中断。第二天传言是因上游有房屋垮塌,冲下两块大门板,当时洪水即将淹没桥孔,门板横向被卡在桥孔前,过不去、洪水也不能快速下泄,水位继续上涨,终致桥跨,留下2个石桥墩。
1983年春,上级为恢复中断已久的交通,决而在原址重建此桥。桥型仍为石拱桥、2孔跨径。那时管理也好、施工也好,回忆起来感觉不是蛮规范,施工方法是满堂支架,清淤见底后,搭设竹制支架成拱亏,然后在拱亏上铺设拱石及一些拱上建筑。那时我8岁左右,觉得修桥是一件稀奇事,从没见过,常是到现场观看玩玩,和伙伴们在竹支架上爬上爬下,也没觉得危险,也没人制止,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不知何原因,施工3月有余,大约拱石铺砌了四分之一,一天夜里2孔拱架突然垮塌,半途而废,幸是夜里无人伤亡。工程耽误下来,至第二年春,重新清理后修建,这次请来了外地的队伍,改河道、填土筑拱亏,俗称“土拱”法,然后在土拱上铺筑拱石成桥,稳定后同步对称挖走拱亏土成桥孔,约1984年秋终建成,中断3年之久的路恢复通畅,老百姓欢歌鹊舞。路通了,临澧至石门也不需绕道了,两地联系更加紧密。
1984年,改革开放5年之余,体制的改革变化带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全省县级以上的道路加宽,后来参加工作后翻《交通志》知道的。这条路连接2县属县级公路,路基加宽至10米左右。道路加宽由沿线村民投义务工完成,我那时读小学5年级,学校在路旁,每天可看到村民砍树、挑土、填筑。原来的椿树都砍了,换以杨树,易成活,至今快40年了大多已一人抱粗。路基虽加宽了,但加宽部分没有铺沙石,有效路面还是原来的沙石通行路面。不过感觉安全多了,这也为30年后的今天进行公路升级改造打下了基础。
90年代中期,我大学毕业在市交通部门工作,参与全市交通建设项目的规划及建设管理,直接参与了家门口这条路的各个阶段规划及提质改造。2000年后,省里是加大投入大力改善干线公路的通畅水平,有规划分阶段的对沙石路面进行硬化,提高通行的舒适度。二都乡的乡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是多次来衔接,希望尽早将此路纳入改造计划。2005年,省里投入一部分资金实行县通乡镇公路路面硬化提质改造政策,此路因而获得机遇纳入路面硬化提质改造之列。在省、市、县三级政府的投入下,在外界优秀儿女的呼吁、帮衬下,在沿线老百姓的支持下,仅一年时间不到就完成了水泥砼路面硬化改造施工,再也看不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场景了。家家户户是纷纷买上摩托车,出门便捷又干净,没有人再为出行不畅而担心,人们脸上洋溢着像久拖不决解决问题后无可名状的满足表情。但硬化路面只有6米宽。
2010年开始编制交通建设“十二五”规划,其中就有将临近的旅游景点间的连接线提升到二级公路通行水平的政策,省级财政给予大额补助。刚好这条路在临澧林伯渠故居至石门夹山寺景区的连接线上,是林夹公路的组成部分,全线名称为林夹旅游公路。2013年实施林夹公路改造,按公路二级标准,全线路面达到12米宽、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基两边设有镀锌波形安全护栏,以确保行车安全。2016年建成通车,路线顺畅,路面舒适美观,沿线风景美如画,有醒目的标识标牌,成行的行道树。路面不仅拓宽了,走起来更加顺肠、舒适、安全。
美丽的林夹公路
一落叶知天下秋,窥一斑而知全豹。家门口的这条路的蝶变,只是30年来我市交通建设突飞猛进的缩影。曾经尘土飞扬、崎岖不平的拥堵路不见了,宽阔敞亮的沅澧快速干线贯穿沅澧大地;曾经苦不堪言、泥泞惆怅的等外路不见了,村村通、组组通,水泥路修到了田间地头,农民兄弟走上了致富路;曾经摇摇欲坠、坑坑洼洼的病危桥不见了,一座座新建大桥如一道道彩虹跨越天堑,安全快捷,变得更通途。这些年老百姓感受到的最大变化就是交通出行的畅通、快速、舒适和安全,带给人的是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质的改变。“日行千里”、“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美好愿景早已成为现实,也印证了国家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祖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正如家门前的这条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