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交通先行战略 打造区域性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市委七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了《亚博足彩app:制定常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明确‘一个中心’发展目标、构建‘两个枢纽’发展优势、打造‘三个基地’发展平台”的工作要求,到2025年,把常德建设成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区域性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枢纽。这不仅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交通自身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过“十三五”的大力建设,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取得长足进步。石长铁路实现动车运营公交化,黔张常铁路建成通车,常益长高铁加快建设,常德正式迈入高铁时代;桃花源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百万人次,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并首次开通国际航班;以市城区为中心的“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络全面形成,所有区县(市)实现通高速;“四纵四横”沅澧快速干线加快建设,市域内“一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农村通组道路实现全覆盖;沅澧“两水”千吨级航道整治加快推进,水路通行能力大幅提升,港口布局不断优化,并与深圳盐田港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常德水运复兴蓄势待发。这些都为我市打造区域性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但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城市化水平日益提升,打造区域性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任重而道远。
正视不足 清醒认识交通运输发展短板
交通网络供给能力仍然不足
目前,我市对外大通道网络基本打通,但仍然有部分路段通行能力不足。部分路网布局仍需优化,省际衔接路段建设相对滞后,与湖北的联系仍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地区之间的出行仍然依赖普通国省干线,出行时间较长。普通国省道技术等级偏低,特别是省道由于很多路段由原县乡道调入,基础相对较弱,三级以下路段占比达65.4%。农村公路以四级公路、单车道为主,通行能力较差,特别是重大节假日期间交通拥堵比较严重。
水运通道尚未实现全线贯通
我市境内现有沅水、澧水及洞庭湖区等87条通航河流,航道总里程1792.76公里,占全省15%,但千吨级航道仅占16.43%,“卡脖子”航道仍然比较多,通航保证率偏低。譬如,澧水澧县至茅草街虽然完成了千吨级航道疏浚,但是艳洲电站上游石门至澧县段整治工程刚刚启动,关键节点尚未打通,导致石门、临澧两县丰富的矿产资源无法通过水路运出。同时,其他港区(除津市港区外)千吨级码头虽然建起来了,但由于走水路的资源较少,码头利用率较低。
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有待提升
定制客运、运游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足,传统班线客运占比较高,客运转型升级总体较慢,个性化、高品质客运服务供给能力有待提升。货物枢纽站场建设比较滞后,缺少规模化公路货运枢纽,物流整体运营效益有待提高。
智慧交通发展支撑能力不强
目前,我市智慧交通行业发展规模仍然较小,尚未形成动态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数据资源仍然存在共享难、互联互通难、业务协同难等问题。综合运输信息化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融合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行业安全生产隐忧还比较多
交通行业点多、线长、面广,安全隐患较多,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也较大,而目前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综合治理能力、治理体系距离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工作的更高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行业安全生产的法制支撑和政策保障存在不足;依法定责、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归口指导、上下联动和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覆盖的责任体系尚不健全;针对大货车“三超”缺乏有效的管控措施,超限超载反弹严重;行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应急处置能力不足。
找准定位,准确把握交通运输发展重点
找准发展定位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是我市全面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建设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新常德、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期,也是加快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和推进行业转型升级的黄金期。我们要按照“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国内一流”等交通强市建设总目标,立足国内视野、常德特色、先行官定位、现代化标准,构建形成“内畅快外”的交通内循环和外循环体系,建成区域性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枢纽,建设国内内河一流港口、内河黄金开放口岸。
明确发展目标
围绕构建“交通内外双循环体系”新格局,重点打造“一个枢纽”、构建“两个网络”、建设三个港区、整治四条航道、建设五条高速。打造“一个枢纽”:即打造区域性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两个网络”:即基本形成便捷直达、舒适高效、能力充分的“123出行网”(实现市域1小时通达、周边主要城市2小时到达、国内重点城市3小时覆盖)和“123物流网”(实现市域1日内送达、省内2日内送达、国内主要城市3日内送达)。建设三个港区:即常德港德山港区、津市港区和陬市港区。整治四条航道:即整治澧水石澧航道、沅水常鲇航道、松虎航道和马凌航道。建成五条高速:即安慈高速、呼北高速(炉慈、官新高速属其中一段)、常益高速复线、沙安高速、石盘高速。
把握重点任务
第一,织好互联互通铁路网。加快推进常益长高铁、常德高铁综合枢纽站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确保2022年投入运营;规划建设襄常铁路、武贵高铁、常岳九铁路、津澧至石门至张家界高速铁路,全面融入国家高铁“大动脉”。
第二,织好发达完善公路网。加快炉慈高速、官新高速、益常高速复线、安乡至慈利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安乡至汉寿、石门至盘塘、沙市至安乡、张家界至桃源等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五通道四连线”高速公路新格局。有序推进国道严重拥堵路段和重要路段提质升级,全面消除国道“断头路”和单车道路段;逐步完善普通省道骨架网,优先实施一批连接重要经济节点、人口密集区、重要城市群、有力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通省道骨架项目,建设便捷畅通省际通道,加快乡镇通三级路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公路+”模式,把公路建设与经济社会其他行业、产业结合起来,推动共融共进,协调发展。
第三,织好通江达海水运网。以“复兴大水运,建设内河黄金水运开放口岸”为目标,加快推进常鲇航道、石澧航道、松虎航道、马凌航道及配套船闸工程建设,打通连接长江第二水上通道,实现市域主要航道全线贯通;按照“一城一港一主体”发展思路,推进全市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实现港产城联动发展。
第四,构建现代化民航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把桃花源机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旅游支线机场和长沙黄花机场的主要备降机场,发挥航空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对外开放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航线规模,积极开辟国际口岸,大力发展飞行训练、短途运输等通航业务,引入大飞机试飞等通航项目,逐步形成通航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
第五,构建衔接便捷站场服务体系。重点推进综合客运枢纽、货运枢纽(物流园)建设,不断优化市县汽车客运结构;按照“一县一中心”“一镇一站”“一线一站”的原则,大力支持县级物流配送体系、乡镇运输服务站、城乡客运首末站建设,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
第六,构建高效舒适出行体系。大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不断完善城乡客运网络,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全覆盖,让“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公交”成为现实。大力发展旅客联程运输,协调配置公路客运与铁路、城市交通、航空等各种资源,推行“一站购票”“一票出行”,实现联运资源共享、运营规则衔接、服务标准统一。大力发展共享交通,推动“互联网+”便捷交通发展,创新“客运+”服务模式,让出行者享有更加美好的出行体验。深入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确保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并巩固发展创建成果。
第七,构建绿色高效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货运平台等现代组织模式,实现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物流基础设施有效衔接、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即一次托站、一次收费、一单到底,构建门到门接取送达网络。推进“五班定轮”常态化,不断优化货物运输结构。大力培育专业化、智能化物流服务系统,不断创新发展高效便捷物流新模式。
第八,构建高水准智慧交通体系。深度融合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车路协同、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建设以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为核心,交通要素网联化,运输服务一体化,行业治理和应急处置协同化的常德市智慧交通体系,提升交通运输管理效率,引领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
第九,构建高标准平安交通体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安全责任管理、依法治理、预防控制、协同治理体系,大力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危桥改造、隐患隧道整治、渡口改造、渡改桥,继续推进船型、车型标准化以及老旧车船更新改造工作,提升交通设施装备安全水平,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十,构建现代交通治理体系。有序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行政效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清理规范全市交通运输行政权力,推行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加快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为辅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保障机制,切实巩固交通建设成果。
硬化措施 不断夯实交通运输发展基石
做足项目储备
“十四五”时期交通建设项目需求较大,要按照“加快建设一批、促进开工一批、前期储备一批”的思路,合理确定建设时序,对于建设需求迫切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项目,加快前期工作进度,有力推进建设项目各项工作部署。对项目库的储备项目,要加强前期论证,促进项目尽快开展可研、设计工作,为项目尽早开工创建条件。对重大项目可实行“领导联系、部门牵头、业主负责、专班落实”推进工作机制,加快项目各环节审批进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强化资金保障
要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强与部省交通主管部门沟通衔接,争取亚博国际网址国省补助资金。研究细化市本级、县级交通运输领域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方案,建立相匹配的市县级财政预算机制和交通举债制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特别是在一般债、专项债的安排上,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倾斜力度。深化PPP模式研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探索研究经营性公路资产证券化、TOT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管养效率。
加强用地保障
要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市、县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做好“三区三线”的充分衔接,在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做好重要通道和重大项目的空间预留,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国土空间资源的提前储备、多方统筹、有效管控和高效利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